很明顯的一點是,如果舒爾卡所在的連像其它人一樣沖鋒的話,結果也必定與他們相同……一隊隊的士兵和坦克沖上去,然后一隊隊的被摧毀打倒。
在德軍炮火轟炸及反坦克炮鎖的雙重壓制下,蘇軍的T26就像是豆腐做的一樣沒有一點防護力。
如果說它能起到什么作用的話,就是被擊毀后冒出的煙霧能為沖鋒的步兵起到一點掩護作用。
所以舒爾卡的建議是對的,戰(zhàn)場上也應該是能隨機應變因地制宜的……只不過此時戰(zhàn)爭爆發(fā)不久,蘇軍依舊在很強的教條主義束縛使前線指揮官沒有太多的自由。
這一點德軍就好得多,他們更多的是上級定下戰(zhàn)略目標,至于怎么做就讓他們自由發(fā)揮。這也是德軍軍官在戰(zhàn)場上抗命卻不被追究責任的原因之一,也使德軍的作戰(zhàn)像藝術般的靈活。
當然,隨著戰(zhàn)斗越來越艱難,自以為是軍事天才的希特勒對部隊的干涉也越來越多,尤其是在一次偶然的進攻計劃泄露之后,為了保密希特勒甚至不允許德軍軍官了解自身任務之外的情報……這就相當于將前線德軍軍官的指揮藝術扼殺在搖籃里了。
這些都是題外話。
舒爾卡相信,如果不是因為自己之前的建議都切實有效,達維多夫少尉也不會在這十萬火急的前線接受自己的建議。
這其中的風險就不用多說了……達維多夫少尉很可能會因此背上整個黑鍋,也就是全營的失敗都是因為三連沒有加入進攻的行列而選擇裝死。
更何況,即便是接受了舒爾卡的建議也不一定能順利突破德軍的防線,即便是成功的突破了德軍的防線……最后說不定還是會落下抗命的結果。
所以,達維多夫憑什么要接受這個建議呢?選擇執(zhí)行命令會容易得多也輕松得多!
后來舒爾卡才知道,達維多夫少尉之所以會選擇接受建議而不是執(zhí)行命令,并不完全是因為舒爾卡的名聲。
“這很簡單,舒爾卡同志!”達維多夫少尉感慨的對舒爾卡說:“當然,你的名聲是一個原因,如果是一名普通的上士的話,我很可能會給他幾個耳光把他打回自己的部隊去!但那是你,我們的‘逃跑英雄’……”
“還有其它原因嗎?”舒爾卡問。
“當然!”達維多夫少尉若有所思的回答:“那一刻我知道會發(fā)生什么,我知道這樣打下去我們很有可能都會死在那里!在這種情況下……我是說,反正都是死,我為什么不嘗試一下呢?”
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