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貝哈德上校的選擇是正確的,在這種情況下撤退顯然不現(xiàn)實(shí),敵我兩軍相距太近了,還不到一百米。
一旦讓蘇軍發(fā)現(xiàn)了撤退的意圖,他們必定會發(fā)起沖鋒。
雖然蘇軍T26的速度不快……時速30公里,但全速前進(jìn)的話100米也只需要12秒。
12秒,德“三號”坦克還沒來得及轉(zhuǎn)身敵人坦克就已經(jīng)開到跟前了,到時就不僅僅是被包圍的問題,正面都會被敵人沖垮。
繼續(xù)這樣呆在原地與敵人作戰(zhàn)顯然也不行,因為這就意味著坐等被敵人包圍。
所以,如果說有活路的話,那就是正面,殺出一條血路才有一線生機(jī)。
于是,慘烈的坦克肉搏戰(zhàn)就在那一刻打響了。
雙方都來不及開炮,兩道相向而行的鋼鐵防線狠狠的撞在了一起。
“膨”的一聲鋼鐵碰撞聲,舒爾卡前方的T26坦克就被有撞得倒退了一段距離。
雖然坦克表面沒有多大的損失,至少從后方看是這樣。但舒爾卡卻能體會到身在坦克里的坦克乘員的狀況……坦克艙內(nèi)空間狹窄,乘員幾乎是被鋼鐵和各種操縱桿之類的包裹著駕駛坦克的,平時就算越過一道坎如果不小心的話都有可能碰得頭破血流,何況是此時坦克相撞。
德國人之所以敢這么做是有原因的,因為用于相撞的話,重量幾乎是T26兩倍的“三號”坦克明顯占優(yōu),何況它的前裝甲還有比T16厚得多。
于是,沒過一會兒,T26就被“三號”坦克推著倒退了。
“想想辦法!”位于坦克后裝甲上的跟隨兵大叫:“我們快要被它壓扁了!”
戰(zhàn)后舒爾卡才知道的確有這樣的情況:“三號”坦克的車身比T26更高,再加上重量以及道路泥濘的因素,有幾輛
“三號”居然“嘎啦嘎啦”的沿著T26的前裝甲爬了上去,然后狠狠的將它壓在了履帶下。
里頭的坦克乘員就不用多說了,大多都被壓成了肉泥。
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居然有一個人活了下來……他很幸運(yùn)的滾到一個變形后的空腔里安然無恙,只不過外人沒法將他救出,因為出口全都變形卡死了,救援人員只能隔一段時間從縫隙里為他送進(jìn)食物和水,直到幾天后才把他弄出來。
T26繼續(xù)被推著后退,跟隨員已經(jīng)嚇得丟下了電話從裝甲上跳了下來。
幾個士兵想從側(cè)面繞過去,但很快就被對面打來的子彈打倒在地……“三